昔不知《芙蕖》,只聞《愛蓮說》。今,眼界大開。詠物抒情,敦頤借物,而漁心誠。知之甚詳,真愛蓮也。
原文--
******
《芙蕖》
芙蕖與草本諸花似覺稍異,然有根無樹,一歲一生,其性同也。譜云:“産于水者曰草芙蓉,産于陸者曰旱蓮。”則謂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爲命者,非故效顰于茂叔而襲成說于前人也,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請備述之。
群葩當令時,只在花開之數日,前此後此皆屬過而不問之秋矣。芙蕖則不然:自荷錢出水之 日,便爲點綴綠波;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風既作飄搖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嬌姿欲滴,後先相繼,自夏徂秋,此則在花爲分內之事,在人爲應得之資者也。及花之既謝,亦可告無罪于主人矣;乃複蒂下生蓬,蓬中結實,亭亭獨立,猶似未開之花, 與翠葉並擎,不至白露爲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則有荷葉之清香,荷花之異馥;避暑而暑爲之退,納涼而涼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則蓮實與藕皆並列盤餐而互芬齒頰者也。
只有霜中敗葉,零落難堪,似成棄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備經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有五穀之實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種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
作者生平及直譯版--
******
李漁(1611--1680),字笠鴻,又字謫凡,別署隨庵主人、覺道人、覺世稗官、笠道人、笠翁、伊園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原籍浙江蘭溪,出生 江蘇雉皋(今如皋)。明諸生,入清後絕意仕途,專事傳奇、小說、詩文創作,以刻書賣文、領家庭戲班演出謀生。著作主要有小說集《十二樓》、《無聲戲》(一 名《連城璧》),戲曲《笠翁十種曲》,詩文雜著《一家言》等。其戲曲理論主要見于《閑情偶寄》(收入《一家言》)中的《詞曲部》和《演習部》,後人將其彙 爲《李笠翁曲話》單獨刊行。它是我國古代內容完備而自成體系的曲論專著。
--清代文學批評史.明清之際戲曲小說批評大師
譯文
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樣,請讓我詳細地叙說它。
各種花正當時(惹人注目)的時候,只在花開的那幾天,在此以前、以後都屬于人們經過它也不過問的時候。芙蕖就不是這樣:自從荷錢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點綴 得一片碧綠;等到它的莖和葉長出,則又一天一天地高起來,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風時就作出飄動搖擺的神態,沒風時也呈現出輕盈柔美的風姿。因此,我們在花未 開的時候,便先享受了無窮的逸致。等到花苞開花,姿態嬌嫩得簡直要滴水,(花兒)先後相繼開放,從夏天直開到秋天,這對于花來說是它的本性,對于人來說就 是應當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雕謝,也可以告訴主人說,沒有對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蓮蓬,蓬中結了果實,一枝枝獨自挺立,還象未開的花一樣, 和翠綠的葉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節下霜的時候,它所擅長的本領不會(呈獻)完畢。以上都是說它適于觀賞的方面。
適宜鼻子(的地方),那麽還有荷葉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氣;(以它來)避暑,暑氣就因它而减退;(以它來)納凉,凉氣就因它而産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蓮籽與藕都可以放入盤中,一齊擺上餐桌,使人滿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葉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遺弃的廢物;但是把它摘下貯藏起來,又可以在明年用來裹東西。
這樣看來,芙蕖這種東西,沒有一時一刻不適于觀賞,沒有那部分那一點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穀的實質而不占有五穀的名義,集中百花的長處而除去它們的短處。種植的利益難道有比它還大的嗎?
******
source: 愛德華網絡世界. 《芙蕖》(李漁)
意譯版--
******
芙蕖與一般草本的花卉感覺不是很相同,然而她有根無樹,一年一生的性質是相同的。花譜上說:「生長在水中的叫做草芙蓉,生長在陸地上的叫做旱蓮。」這樣就可以證明蓮是草本植物了!我在夏天時倚賴芙蕖為我的命,並不是效顰於周敦頤的《愛蓮說》因襲前人的說法。是因為芙蕖的可愛宜人,並不只是在這一方面就可以說完的,就讓我詳細的說明吧。
一班的花卉當令之時,只有在花開的那幾天,在那之前和那之後,就不會有什麼值得矚目之處,芙蕖就不是了,從圓圓的荷葉初生之時,就可以點綴綠波,等到莖葉長出後,就一天高似一天,一天比一天美,當風吹起,荷葉便搖曳生姿,即使無風之日,也會呈現嬝娜柔美的姿態;而我在蓮花未開之時,就已經享受了無窮的逸趣雅致了!等到含包的菡萏長成荷花,那嬌美的模樣彷彿會從花瓣滴落一般.......花朵後開的接續著先開的,一朵一朵先後綻放,從夏天一直到秋天!綻放著美麗的花朵或許是花分內的事情,對於賞花人而言,也是應該獲得的報酬,而即使花謝了,荷花也可以毫無喟色的面對主人啊!因為花托上上還會長出蓮蓬,蓮蓬中還會結出蓮子,他們亭亭獨立,就好像含苞待放的花朵,與翠綠的蓮葉一起高高舉起,這樣的美麗,不到露珠凝成霜雪的秋天,是不會停止的!凡此種種,都是蓮花賞心悅目之處。
可以愉悅嗅覺的,就有荷葉的清香,荷花的特殊香氣,這樣的香氣,想避暑時暑氣自消,納涼時涼意隨之而生。而蓮可口之處,蓮子和蓮藕都是餐盤中可以使得尺頰間芳香四溢的食物。
只有寒霜中的枯敗的荷葉,零零落落真的不堪觀賞,就好像廢物一樣,所以,就讓我把蓮葉摘下來好好收藏,這一整年都可以用來包裹東西。
芙蕖這種花啊!沒有一時一刻是不適合感官欣賞的,沒有一樣一絲是不為家庭所用的。蓮花有五榖的食用價值,卻沒有穀物的俗名;兼備有百花美麗悅目的優點而沒有花謝成空的缺點,種植的利益有能夠勝過蓮花的嗎?
我這四種愛之如命的花卉中,蓮花是我最愛的!只是我這一生愛蓮,竟然不能擁有半畝荷塘,讓蓮花們有安身立命之處,僅僅就是鑿了斗大的一個水池,種幾莖荷花搪塞責任,又常常為池水滲漏所苦,只能望著老天爺乞求一些水來救蓮花,這就是所謂不善於養生而草間其命。」
******
source: susulin. 李漁《芙蕖》~~翻譯. In 映日樓閣.
******
1. 芙蕖之所以「可人」的原因何在?請就李漁〈芙蕖〉一文的內容,分項說明之。
「芙蕖」一文通篇都是李漁對芙蕖的讚揚,文中自然流露出對芙蕖的鍾愛和瞭解;如數家珍般地一一細述其「可人」之處,讀來只覺情味盎然,似乎可以想見李漁神采風揚,興致勃勃的面貌了。而李漁認為其之所以可人的原因如下:
荷花一生中的各階段都有其獨特的美感。不像其他的花朵,只在花開的數日爭奇鬥妍,怒放滿枝,眩人耳目;而花開前、花開後,卻平凡無奇。花開前,不過是一株不起眼的綠色植物:花謝後,更是凋零殘敗,令人不勝唏噓罷了。芙蕖則不同。自其荷葉初生,便充滿韻致了。初生的荷葉只如銅錢般大小,小小、圓圓的一枚,點點輕附於碧波之上,隨水盪漾,煞是可愛動人!芙蕖的莖托著圓圓的荷葉,日日升高,日日展現不同的韻致。它們一枝枝亭亭佇立於水面,那柔美的線條,優雅的弧度,怎麼看都是一幅悅目的圖畫!輕風拂過,滿池的舞者腰肢輕顫,隨波起舞,搖曳生姿,是多麼綺麗動人的景致呀!等到芙蕖終於綻放,那時嬌豔美好,更是令人屏息了。其盛況絕對可以想見,毋須我多言。秋天到了,花也謝了,蘊釀出它的果實;花托下的蓮蓬就如未開之花似的充滿驚喜,與翠葉並立,高舉在水波之上。芙蕖日日變幻不同的豐姿,直至秋天霜降才稍稍息止。我只能說,它真是風情萬種,賞心悅目!
荷花與荷葉的清香,是極醉人的。那清香就如沁入心脾似的,令人感到神清氣爽,暑氣盡消。能在酷暑時與荷共處,將是多麼愜意。
蓮實和蓮藕均是十分可口的食物。製成菜餚;觀之,則食慾大增,食之,則齒頰留香。像是蓮子湯,蓮藕湯、藕餅…等,都是清淡爽口的美食。
秋日霜降後,滿池敗葉,殘破凋蔽,實在不堪入目。然芙蕖至此時仍有其用處──這些荷葉皆可用以包裹物品呢!
芙蕖,不僅日日令人賞心悅目,且具奇香異馥,可避暑納涼,又美味可口,還能用之於家常。無怪乎李漁認為其「可人」了。
2. 芙蕖有哪些異稱?請列舉出來。
芙蕖又稱荷花、蓮花、芙蓉、菡萏(未開之花)
3. 周敦頤的〈愛蓮說〉與李漁的〈芙蕖〉,無論寫作宗旨,表現風格或手法,均有異有同,請逐項比較說明之。
〈愛蓮說〉與〈芙蕖〉,一篇是北宋的詠物說理之文,一篇則為晚明小品文;兩篇都極具時代的代表性,頗能表現出當時的社會風氣和士人普遍的價值觀。
北宋是理學發達的時代,而周敦頤又是北宋的理學大家,對理學自然有精深的瞭解。當時的士人多主張「文以載道」,為文須「有補於世」。他們是多麼理性、正直、客觀,並充滿淑世的熱忱和理想。再加上宋代優禮文人,禁止武將干政,使文人接觸政治的機會大增,因此人人都有貢獻所學以改革時政的抱負。所以他們寫出的文章都有著入世的精神,就算無關乎政治,也必有啟迪人心,宣揚道統的意義。
明代的背景就很不一樣了。明朝自開國以來,即揚棄宋代優禮文人的傳統,完全不尊重朝臣。甚至當朝鞭打臣子,也不稀奇,惡名昭彰的「廷杖」即是一例。宋代優禮士人的風氣,至此蕩然無存。再加上明朝政治腐敗黑暗,國君昏庸,宦官弄權…以上原因之結合,使士人再也無心無意於政治,對社會的失望,使他們只求獨善其身,不奢望兼善天下了。且明代政治雖腐敗,經濟卻仍然繁華富裕,使文人有時間精力,有閒情逸致,去欣賞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如戲曲、品茶、庭園或個人僻好,或記市井小民。於是黑暗的政治,富裕的經濟造就了晚明之小品文。雖無關乎社會宏旨或國計民生,卻是充滿「興味」和「韻味」的文學瑰寶。
〈愛蓮說〉與〈芙蕖〉二文,同樣是在詠蓮,但切入方式,寫作宗旨及表現手法均差異甚大,而一旦以它們的時代背景加以解釋,就合情合理了。
〈愛蓮說〉一文詠蓮的方式相當抽象的,擬人化的;以蓮喻君子,同時也表明自己的人格,就如蓮一般高潔。他之所以愛蓮的原因是很抽象的,文中提出對蓮的觀點,可以說都是作者自己的相像。例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香遠益清,亭亭靜直」…等。周敦頤把蓮之種種特性、外觀想像成君子的美德,這使他愛上了蓮花,因為他覺得蓮是花之君子,而他也期許自我做個君子。
〈芙蕖〉對蓮的讚美就具體得多了。李漁分別就芙蕖之可目、可鼻、可口、可用,一一詳述芙蕖之好處,而這些優點都是有憑有據的,完全沒有「人」強加的價值觀。也沒有任何象徵,芙蕖就是芙蕖。李漁愛芙蕖,純粹因為芙蕖的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帶給他感觀上的滿足,是很客觀而理性;而不是因為芙蕖代表某種高貴的意義。
其實我是比較喜歡李漁的寫作方式,也比較認同他愛蓮的原因。因為我並不認為花草樹木有何貴賤之分。我們常說,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是天生的高貴或卑賤。既然人都沒有這樣的畫分,又何必刻意畫分植物呢?人們總以梅、蘭、竹、菊、松、柏、蓮等為清高雅致,勁節傲骨;而以桃、李等花為俗豔膚淺。這真是把人類的價值觀強加於植物之上。花草本無意,多事者人也!我想,若某種植物能真真正正的打動你,使你願以之為師、頌之為君子,那亦無可厚非。但批評某種植物為俗豔,就太刻薄了。花開花落,本來也無關於人,它自在地活著,從不爭什麼,也從不知道有人在看著它。它何來的「世俗」可言?恐怕只有自命清高的人,才會去貶抑與世無爭的小花小草。
周敦頤的觀念我雖不認同,卻可以理解。畢竟他總希望自己的文章是「有補於世」。古人云「貧者獨善其身,達者兼善天下」周敦頤應該是有「兼善天下」的願望吧!況且,他對牡丹並無批評,只說牡丹是「花之富貴者也。」對於喜愛牡丹的人,他也沒有提出指責,只是委婉的表達了他的不認同罷了。
反觀李漁的描寫手法,實在是情韻盎然。由他對蓮花描述之詳盡,可以想見他平日觀察之仔細。芙蕖的每一部分,每一形態,似乎能帶給他莫大的快樂。由此可以想見他平日生活的悠閒適性,及他對微小事物的細膩敏感。他對芙蕖的描寫之細膩、之生動,使這篇文章饒富興味。
〈愛蓮說〉中尚舉菊、牡丹兩種花,分別作正面和反面的陪襯。表隱逸者的菊固然可敬,但君子應更進一步,奉獻自我。而代表富貴的牡丹,就更不是君子所追求的了。〈芙蕖〉並沒有這種比較的手法,通篇都是敘述芙蕖之可人。
總之,〈愛蓮說〉與〈芙蕖〉二文,同樣是詠荷,但作者愛蓮的原因,寫作的觀點,給人的感受,卻大不相同。它們代表著自己所屬的時代,迴然不同而各異其趣,委實令人讚嘆!
******
source: 二愛 朱逸凡. 關於〈芙蕖〉的習作.
某評述:
******
大家都比較熟悉宋人周敦頤的《愛蓮說》,之後,清人李漁又選取了同一題材而寫了《芙蕖》,“蓮”、“芙蕖”皆爲荷也。自古以來,以荷花爲題材的詩文頗多,一般都從其美麗、高潔著眼,或直接贊美花的形態,或以荷喻人,贊揚美女;或托物言志,表現自己的高潔。有趣的是李漁對《愛蓮說》裏講過的話一概不說,對各種書上講過的關于荷種植的話,他在《一家言》的“種植部”裏也概不重複。李漁把自己的詩文集取名爲“一家言”,幷在“一家言釋義”(即自序)中解釋道: “凡余所爲詩文雜著,未經繩墨,不中體裁,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覬傳于後,不過自爲一家,雲所欲雲而已。”他認爲只有這樣,才不致“盡喪其爲我”。“非補未逮之論,即傳自驗之方。”這就是李漁寫文章的脾氣,人家說過的話他不說。
“一家言”使《芙蕖》與《愛蓮說》有諸多不同:後者是托物言志的說理性散文,前者則是說明荷的用途,提倡種荷花的說明性散文。《愛蓮說》是通過描寫荷花清逸秀美、出污泥而不染這一特色,贊揚了所謂君子的優美品德和清高性格,表達了以君子自居、不肯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芙蕖》則是具體說明芙蕖的許多可人之處,强調它的種植之利,幷滲入自己的獨特感受,表明自己夏季以蓮爲命的原因,抒發了時代階級局限而不能廣爲種植的感慨。李漁寫荷,既寫其當令時的嬌姿,又寫荷謝後的蓮蓬,從其出水一直寫到荷葉衰敗,從其觀賞價值和實用價值上去寫,這是一般文人不屑于寫的。《愛蓮說》是抒情小品,“予獨愛蓮”一句是全文核心,作者借蓮的形象抒發高尚的生活情趣,表達了不隨俗的意願;《芙蕖》是說明小品,中間五段是全文的核心,說明芙蕖的各種用途,借此表達作者對芙蕖的酷愛。
有必要瞭解一下“一家言”的李漁的身世、寫作背景。他1611年生于江蘇如皋,死于約1679年。字笠鴻、謫凡,號笠翁、覺世稗官,明末清初蘭溪(浙江省蘭溪)縣人,清康熙時旅居金陵(今南京市),晚年移居杭州西湖之濱,又號湖上笠翁。他一生未入仕途,親身參加戲劇實踐,常率家庭戲班演出于達官貴人門下。他在文學史上是以研究戲曲理論、從事傳奇創作著稱,由于明朝後期散文對他的影響,他也寫過不少隨筆、札記之類的小品,時稱李十郎。他著有《李笠翁一家言• 笠翁偶集》、《閑情偶記》。
《李笠翁一家言》是李漁的詩文雜著總集,共十六卷。其中的《笠翁偶集》六卷,包括“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種植”、“頤養” 等八部。其中有專論戲劇詞曲的部分,對撰寫劇本多有精闢見解。傳世傳奇有《比目魚》、《風塵誤》等十種,另有短篇小說集《十二樓》。其作品多寫才子佳人故事。《笠翁偶集》諸篇,屬于明清筆記小品一類的文章。這類文章,直抒胸臆,不拘格套,不避俚俗,無論內容、形式,都力求清新活潑。
《芙蕖》第1段:“芙蕖與草本諸花似覺稍异,然有根無樹,一歲一生,其性同也。譜雲:“産于水者曰草芙蓉,産于陸者曰旱蓮。”則謂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爲命者,非故效顰于茂叔而襲成說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請備述之。芙蕖:即荷花,又名蓮花、芙蓉。譜:明王象晋《群芳譜》中無引文。這裏指何“譜”,待考。成說:早已有過的說法。可人:適合人的心意。可,適合的意思。下文的“可”用法相同。意思是說,芙蕖和草木諸花相比較,似乎覺得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無樹,一年生一次,它的性質和草本諸花是相同的。花譜上說:“生在水裏的叫芙蓉,生在陸上的叫旱蓮。那麽說它不是草本就不適合了。我夏季依靠它當爲性命一樣,幷不是像東施效顰似的模仿周茂叔的文章而抄襲前人的現成說法啊。這 —節是寫芙蓉屬草本植物,幷概述寫《芙蕖》的目的。
第2段:群葩當令時,葩,即花。意思是說,許多花正在開放的時令。只在花開之數日,前此後此皆屬過而不間之秋矣。此,可以講成“這”,是指“群葩當令時”說的。秋,這裏用作“時間”。意思是說,在“群葩當令時”之前或這以後的時間,都屬于人走過而不過問的時間。芙蕖則不然:自荷錢出水之日,荷錢:初生的小荷,圓似銅錢,故稱。便爲點綴綠波;點綴,是略加襯飾。意思是說,芙蕖就不是這樣:自從荷錢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點綴得一片碧綠;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日高日上:一天一天地向上長。妍:美好。意思是說,等到它的莖和葉長出,則又一天一天地高起來,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風既作飄颻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矣。飄颻:亦作“飄搖”,飄蕩的意思。逸致,安樂的意境。意思是說,有風的時候,已能做出飄動搖擺的神態,沒風時也呈現出輕盈柔美的風姿。因此,我們在花未開的時候,便先享受了無窮的安樂意境。
第3段:迨至菡萏成花,嬌姿欲滴,後先相繼,自夏徂秋,此則在花爲分內之事,在人爲應得之資者也。菡萏:荷的花苞。 徂:往,到。資:資本、財富,這裏引申爲享受。意思是說,等到花苞開花,姿態嬌嫩得簡直要滴水,(花兒)先後相繼開放,從夏天直開到秋天,這對于花來說是它的本性,對于人來說就是應當得到的享受了。及花之既謝,亦可告無罪于主人矣;等到花朵雕謝,也可以告訴主人說,沒有對不住您的地方;乃複蒂下生蓬,蓬中結實,亭亭獨立,猶似未開之花,與翠葉幷擎,不至白露爲霜而能事不已。白露爲霜:出自《詩經•秦風•蒹葭》篇裏的“蒹葭蒼蒼,白露爲霜”的句子,蒹葭還是蒼蒼未敗,白露方才凝結爲霜。詩句的時間是指還在深秋季節。全句意思是說,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蓮蓬,蓬中結了果實,一枝枝獨自挺立,還像未開的花一樣,和翠綠的葉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節下霜的時候,它所擅長的本領不會(呈獻)完畢。以上都是說它適于觀賞的方面。
第4段: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則有荷葉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爲之退,納凉而凉逐之生。目,名詞,眼目。活用爲動詞。作“觀賞”講。是說,這都是說它可以供觀賞的。鼻,名詞,鼻子。五官之一。活用爲動詞,作“嗅得好。”是說,可以嗅得舒服,就有荷葉散發的清香。馥,少有的香味。是說,就有荷葉的清香和荷花少有的香味。這幾句意思是,這些都是荷花適合(人們)眼睛(觀賞)的優點啊。適合(人們)鼻子(嗅覺)的,有荷葉的清香和荷花的奇异香氣,(用來)避暑(的話),暑氣因爲它而减退,(用來)乘凉(的話),凉氣跟著它而産生。
第5段:至其可人之口者,則蓮實與藕皆幷列盤餐而互芬齒頰者也。口,本爲名詞,五官之一。這裏活用爲動詞,作“吃”講。盤餐,在盤子裏供人吃的。頰,面頰,臉的兩側。芬,本形容詞,作“香氣”講,這裏活用爲動詞,作“感到芬芳”。互芬齒頰:蓮實和蓮藕共同使齒頰芬芳。是說,至于它可以適合人的心意,給人吃得舒服的。就有蓮實和藕,將它們放在盤子裏,交互吃時,連牙齒和面頰也感到芬芳。只有霜中敗葉,零落難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備經年裹物之用。只有:只,作副詞用“僅僅”的意思。有,名詞詞頭。“只有”是“僅僅是……”的意思。古漢語的“只有”是兩個單音詞連用,不能理解爲現代漢語的連詞,表示必須條件的“只有……才……”的用法。是說,僅僅是霜中衰落的葉子。零落:雕謝。難堪:難以禁當得起。是說,雕謝的難以禁當得起。意思是說,只有經過霜打以後的殘枯荷葉,衰敗不堪,好像(已經)成爲可以拋弃的廢物了,可是摘下它收藏起來,還可以一年中用來包裹東西。
第6段:是芙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有五穀之實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種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這樣看來,芙蕖這種東西,沒有一時一刻不適于觀賞,沒有那部分那一點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穀的實質而不占有五穀的名義,集中百花的長處而除去它們的短處。種植的利益難道有比它還大的嗎?
第7段:予四命之中,此命爲最。無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畝方壙爲安身立命之地。僅鑿鬥大一池,植數莖以塞責,又時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殆所謂不善養生而草菅其命者哉。”四命:李漁認爲春天的水仙、蘭花,夏天的蓮花,秋天的海棠花,冬天的臘梅花是他的四種生命攸關的植物,缺一花,即奪走了他一季之命。方壙:墳墓,指面積很小。殆:大概。意思是說,我春夏秋冬四病當中,以最愛芙蕖如命,無奈一生酷愛芙蕖,竟然不能有半畝之地使它的身體和生命得到寄托。僅僅鑿了鬥大的一個小池,植了幾株敷衍敷衍,又常常因土滲水爲病,盼天下雨來挽救它。大概我不善于植養生物,把芙蕖的生命看得像野草一樣,隨便處置罷了。最後一節是點明芙蕖爲四命之最,以不得安身立命爲嘆。
這樣的結尾,含意深刻,明寫爲芙蕖鳴不平,暗喻自己之窮愁潦倒,作者于此大有借物抒懷之慨“僅……以塞責”二句,既表現不得已而爲之之嘆,又流露了聊以自慰之情。“又……望……”二句,表達了作者對芙蕖的培育和關懷。從“無如酷好一生……望天氣水以救之”三個分句,層層遞進,步步緊逼,對芙蕖這個百花叢中的上品無法生存,甚或遭受厄運,表達了作者痛苦關切之情。寫物抒懷,多麽渴望“天生我才必有用”啊!“殆所謂不善養生而草菅其命哉”一句,一語雙關,明寫自己不善養植生物而把它的生命當成兒戲,暗喻現實不重視人才的任用,且要糟踏、摧殘人才。這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不滿和抗議。最後一句直抒酷愛之情,但由于沒有條件好好養護,懷著深深的歉疚之情,歉疚愈深,愛之愈切,字字深情,句句厚意,令人動容。自嘲之語,憤激之詞,稱得上是謚于言詞了。
《芙蕖》一文,獨特的風格,主要表現在立意、結構和語言三個方面:
在立意上,大膽求新。古人寫荷花多著意它的美麗、高潔,贊美其姿態、清香,或寄托自己的感情。本文則不落窠臼,既寫當令時的嬌姿,又寫衰敗後的實用價值。這是在立意上的大膽求新。可見他在寫作上是力求創新,力求顯示自己的個性的,這使他的小品文和明清之際其他小品佳作一樣,無[論]在內容和格調上,都與一般的正統古文不同。
在結構上,既有總題,又有分述。全文可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1)總起“可人”“不一而足”“備述”引出下文四個方面。第二部分(2-5)分述,寫芙蕖的各種用途,抒寫芙蕖的可人之處。核心部分把生長過程和多種功能揉合在一起寫,縱寫荷花的生長過程,橫寫荷花的多種功能,這樣縱橫結合,可謂別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徵—— 荷花不同于其他花的所在,條分縷析地分類說明——先寫“可目”(其中又分爲花未開之時,成花時,花謝之後),繼寫“可鼻”,再寫“可口”,最後寫“可用”,這樣縱橫交錯,眉目清楚,層次井然。又富有情趣。第三部分再寫對芙蕖的酷愛,抒發自己的感慨。
在詳略的處理上也有其特點:如在說明芙蕖時,根據表達的需要,在材料的處理上采用了區別主賓、詳主略賓的方法。全文以芙蕖爲主,以群葩爲賓;寫荷,則以“可目”爲主,其他“三可”爲賓。前者主賓的區分,是爲了以群葩襯托芙蕖;後者主賓的區分,是因爲荷勝過群葩之處,在可口、可用上很明顯,無需多說,“可鼻” 方面,荷的香味一般,也不好多說,只有“可目”這點,既特殊——從出水到結實都有賞心悅目之處,又普通——大凡花都有可供觀賞之處,故需要詳寫,以突出强調芙蕖在“可目”上的與衆不同之處,否則芙蕖的“可目”易被人視同與別的花一般了。
第6 段用議論來總結荷的優點,“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照應第 2 段從荷錢出水到蓮蓬和翠葉幷擎的全過程。“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照應第 4 、 5 段的“可口”、“可用”。“有五穀之實而不有其名”,以五穀對比,照應“可口”段。“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再一次以百花對比,照應“可目”“可鼻”兩段。“種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則照應 1 至 5 段。這一段,兩句話,五個分句,沒有一句不照應到前面的說明,結構嚴密到滴水不漏的地步。
在語言上,屬科學小品,又多一點文藝氣息。一般說明文只要求語言準確、平易、樸實,比較强調科學性,本文屬科學小品(說明文的一種),爲了提高讀者的閱讀趣味,在準確的基礎上力求生動形象,多一點文藝氣息;又由于作者對荷花有深厚感情,所以字裏行間鮮明地體現了作者的主觀感受,幷且運用較多的修辭手法——頂針、擬人、對偶、反問、反襯、比較、引用(暗引《詩經》“蒹葭蒼蒼,白露爲霜”)、通感(第 3 段由嗅覺升華到整個感官的感受“享受”)等,適當穿插一些議論、抒情的句子;在句式上,則駢散結合;奇偶交替,使文章節奏明快、音調和諧。這一語言特色,使它既和一般的說明文有別,也和一般的古文有別。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在語言上,從“可人”、“可心”、“可口”等傳統用法中,仿造出“可目”、“可鼻”等詞語,整齊、清晰地舉出荷花的多種功能。另外,文中用了一些民間口語,既感新鮮,用語清楚,新鮮,句式整齊。
所謂“頂真”,就是用前一句話的最後詞語,做後一句話的開頭詞語,而語前後蟬聯,有上遞下接趣味的一種修辭手法,又叫“頂針”、“聯珠”。這樣的修辭不但使語句的前後緊接,氣勢通暢,而且能更好地反映前後事理的有機聯繫,闡明它們之間的辯證關係。例如“蒂下生蓬,蓬中結實”。就突出了蓬與實的關係,其語句也聯繫緊密,氣勢通暢。“日高日上,日上日妍”。一天天地高起來,一天天地向上,一天天地向上,一天天地長得姿態美麗。
擬人:“及花之既謝,亦可告無罪于主人矣。”(賦予芙蕖以的感情,讀來親切可愛)。
所謂“對偶”是在寫文章時,用字數相等,結構相似的兩句成雙作對地排列出來,使它們在意義上互相補充,或互相映襯的一種修辭手法。如:“風既作飄颻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有風的時候已能做出飄蕩的姿態,無風的時候也能呈現出裊娜的姿態。“避暑而暑爲之退,納凉而凉逐之生。”在荷葉的清香氣味中避暑,則暑氣因它而退,在荷花少有的香味中納凉,則凉氣隨之而生。語言形式整齊,讀起來富有節奏感,聽起來悅耳,便于記憶。
反問:“種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加强了語氣)
所謂“反襯”是從反面襯托,它是利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襯,來突出主要事物的修辭方法。例如“群葩當令時,只在花開之數日……。芙蕖則不然:……”以群葩花期短暫,來反襯出芙蕖“可目”的時間很長。以“群葩”襯托芙蕖,使其優點更加突出、鮮明。
運用比擬的手法,寫其生長地,寫其形特點,幷賦予其象徵意義,以此寫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的崇高品質。
另外還成功地運用比較法來突出芙蕖之利,如第 2 段開頭,先以“群葩”作比較,第 6 段以“五穀”“百花”作比較,也有助于突出主題。
******
source: 肖旭. 〈談談“一家言”的李漁——從讀《芙蕖》《愛蓮說》想到的〉
=======
「倚蓮為命」,愛者嘗甚之?
sap 06.11.2008 to 07.11.2008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