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我知,我寫。
然,知易行難。
******
"I would like to write, but I do not want to create a theory first and then interpret or prove that theory by making architecture, because the technique of writing and the technique of project design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For me the process of designing the project for a building is in itself a way of thinking about architecture."
-- kazuyo Sejima
******
source: nelson tam, 〈technique of writing ≠ technique of design 寫作技巧跟設計技巧不一樣〉,《what?》。
******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則罔。」學是學習。皇《疏》說是學舊文,其意就是讀聖人書。思是研究。包咸說為尋思。罔,包注為「罔然」,皇《疏》另一解釋,即是「誣罔」。依包氏說,讀書而不尋思書中的義理,則罔然無所得。依皇《疏》說,讀聖人書,而不精思其義,以致行用乖僻,此是誣罔聖人之道。罔字之義,包注就學者方面解釋,皇《疏》就聖人方面解釋,罔字實有這兩方面意義,可以合講。
「思而不學則殆。」何晏注:「不學而思,終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劉氏《正義》說:「殆與怠同。」何注之意,不讀書,只憑自己思索,終無所得,徒使人精神疲怠而已。朱子《集註》:「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王念孫《讀書雜誌》,引《史記扁鵲傳》裡「拙者疑殆」說:「此殆字,非危殆之殆。殆亦疑也。古人自有復語耳。」王氏又引《公羊傳》襄公四年何休注:「殆,疑也。」因而指出《論語為政篇》思而不學則殆的「殆」字,亦作疑字講。其意是說,思而不學,「無所依據,則疑而不決也。」王氏之子王引之,在其《經義述聞》裡,亦以殆作疑講。他說:「思而不學,則事無征驗,疑不能定也。」依王氏說,殆作疑字講,甚合經義。
******
source: 雪公 講述,徐醒民教授 敬記,《論語講要》。於《大方廣》,〈《論語 ‧ 為政第二》講要〉。
******
條目:
知易行難
釋義:
了解事物的道理很容易,做起來卻很難。語本書經˙說命中: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孔安國˙傳:言知之易,行之難。
******
source: 〈參考資料--知易行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知難行易」是孫中山當時為了革命運動的推展,以這樣的說法試圖讓大眾對革命給予更多的支持。而「知易行難」是儒家的傳統看法(後來更衍生至荀子「知之不若行之」的行動派看法),《尚書‧說命》:「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左傳‧昭公十年》:「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這兩處所說的,都是知易行難。
[...]
我的問題來了:是誰規定要先「知」一件事情的難易,才能往前走的呢?這裡所謂的知,我想大家都會同意,不是「知道、不知道」的意思,「知」在這裡的意思,是作「認定」解。人們往往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要不四處打聽他人的經驗,要不就依照之前自己的親身體驗,然後為將做的事情先評定了一個刻板的難易程度,但卻又因為這個事先的認定,而造成自己的真實能力被大大的限制住、或打折扣了。
所以,傻傻的、看似神經大條、從不去想一件事情有何困難之處的人,實則是有福的。做事情越是緊張兮兮、瞻前顧後,就越是落得顧此失彼、自以為天不從人願的結局。
******
source: 威力,〈知難行易 v.s. 知易行難〉,《葆光居》。
******
一言以蔽之,思亦有道。思而不行者,多思無益;思而決其行,再思可矣。
******
source: 無欲以觀其妙,〈一言以蔽之,思亦有道。思而不行者,多思無益;思而決其行,再思可矣。〉,《領導幹部要變三思而後行為二思而後行》於《人民網--強國論壇》。
========
思而不行
自信,自愛,自謙,自省皆可。
自律尤難。
sap 02.09.2010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