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11

i read 〈治學方法〉

胡適——〈治學方法〉
(在台灣大學的講演)

第一講 引言
1952年12月1日
治學方法 = 研究方法
1. 動機:發現困難、提出問題
- 從前沒有看到,現在看到了
- 從前覺得沒有解決的必要,現在覺得有解決的必要
2. 方法、過程: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 什麼叫做大膽的假設,怎樣證明或否證假設?
+ 什麼叫做大膽的假設?
- 本于個人的知識學問,不知不覺提出假設,假定某幾種解決方案
- 做學問、上課——一切求知識的事情,從小到現在的經驗——一切經驗;所有校內的功課與校外的學問,都提供種種假設的來源,使你在問題發生時有假設的材料
- 如果遇上一個問題,手足無措,那就是學問、知識、經驗,不能應用,裡面不能夠提供一些活的材料,以為你做解決問題的假設之用。
- 單是假設是不夠的,因為假設可以有許多
+ 怎樣證明或否證假設?
- 在真正求證之前,假設一定要仔細選擇,看哪一個假定的解決方法比較近情理、比較能幫助解決困難——考證
- 只有能夠證實的假設才站得住
- 對問題的態度要嚴謹,自己批評要嚴格,方法要自覺
- 要假設一個最能滿意的假設,要真正證明它,以解決當初引起的問題
- 經過一番小心的求證,證實,或否證它;證據不充分,寧可懸而不決,不下判斷,再找材料
- 傅斯年:「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
3. 目標:解決困難
- 須把科學的方法,尤其是實驗室的態度,應用到文史和社會科學、方面


第二講 方法的自覺
1952年12月5日
- 思想和研究都得要注重證據
- 理科的人應該注重上一句「大膽假設」,因為他們已經比較養成「小心求證」的態度和習慣;
- 文、史、社科的人應該注重下一句「小心求證」,因為他們沒有養成「小心求證」的態度和習慣
- 單說方法不夠:文史社科的錯誤往往由於方法的不自覺
- 方法的自覺 = 方法的批評,自己批評自己,檢討自己,發現自己的錯誤,糾正自己的錯誤 = 科學的態度、做學問的態度
- 做科學實驗,隨時隨地有實驗的結果可以糾正自己的錯誤;離開實驗室,容易方法放假、思想放假
- T.H. Huxley: 人生最神聖的舉動,就是口裡說出和心裡覺得「我相信某件事物是真的」,人生最大的報酬和最大的懲罰都因此而來。我做試驗時,遇到一個小小的困難時,我必須要嚴格的不信任一切沒有充分證據的東西,我的工作才可以成功;那麼我對人生的歸宿問題,靈魂不朽問題,難道可以放棄我平常的立場和方法嗎?
- 不要因為失敗,就否認方法;不一定是方法錯了,是用方法的人不小心,缺乏自覺的批評和檢討
- 不但要小心求證,還要批評證據
- 所謂實驗,就是用人工造出證據來證明一個學說、理論、思想、假設
- 文史學科的證據全靠前人留下來,不能像自然科學家用實驗的方法來創造證據
- 西方先有了自然科學的方法,才應用到人文科學;中國先有人文科學:朱子:窮理、格物、致知,從判案經驗來的證據法,類似 Law of Evidence,以證據來批判一件事實的有無、是非、真假,允許兩方駁斥對方所提證據。
- 樹立兩個自我審查的標準
1. 證據的可靠性 (validility):證人可靠嗎?有做證人的資格嗎?證物可靠嗎?從哪裡來?
2. 證據的相關性 (relevance):提出的證人/證物要證明哪點?
- 假定有一個反方,隨時要駁斥或推翻我們的證據
- 科學方法論的歸納法、演繹法、邏輯學,並不是養成實驗室的態度;治學的習慣 ~ 做人的習慣
- 做官四字訣:勤、謹、和、緩
1. 勤——不躲懶,不偷懶
- 傅斯年:「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
2. 謹——不苟且,不潦草,不拆濫污
- 子曰:「執事敬」
- 「小心求證」
- 「把事情看得嚴重、神聖」
3. 和——虛心,不武斷,不固執成見,不動火氣
- T.H. Huxley: 「科學好像教訓我們,你最好站在事實的面前,像一個小孩子一樣;要願意拋棄一切先入的成見,要謙虛的跟着事實走,不管它帶你到甚麼危險的境地去。」

4. 緩——不着急,不輕易發表,不輕易下結論
- 證據不充分或不滿意時,姑且懸而不斷,不是不管,而是去找新材料,有更好的證據再斷
- 達爾文發表進化論
- 不能緩,則不能勤、謹、和
- 好習慣 => 好方法 => 好結果

第三講 方法與材料的關係
1952年12月6日

source: 胡適,《胡適講演》,姚鵬,范橋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
sap 29.08.2008

沒有留言: